王大中,汉族,1935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核反应堆工程与安全专家,1994-2003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
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1982年获得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所反应堆设计室主任、副所长、所长,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兼总工程师。1994年起任清华大学校长。国家863高科技计划能源领域首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现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
参与领导了我国自行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的设计、建造和运行。主持领导建设了清华大学反应堆热工试验基地,曾先后建成高压水热工回路,液态金属热工实验回路,高温氦气热工回路以及核供热堆自然循环两相流实验回路等大型实验装置。为创建我国高教系统核能研究基地和发展反应堆学科做出重要贡献。
主持领导了低温核供热堆研究,在我国开创了核能供热应用新领域。他主持设计并研制成功的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是世界上第一座建成运行的壳式核供热堆,具有一体化、自稳压、自然循环冷却、非能动余热载出等先进特性。主持领导200兆瓦大型核供热堆工程设计和技术攻关,国家已批准建设首座200兆瓦核供热堆。研究与发展了核供热堆综合利用技术,包括核能制冷,热电联供,核能海水淡化等,其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高度评价。
积极倡导我国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发展工作。主持领导了863高技术计划项目——高温气冷实验堆的研究,提出我国应采取并发展模块式高温堆的技术路线,领导研究和设计了10兆瓦模块式高温气冷实验堆。该反应堆作为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于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2000年建成,2003年满功率运行成功。
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科技奖励,先后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
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一本。
(维护部门: 院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