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终不负,核缘一生情 ——核研院举办2021年研究生毕业典礼

韶华终不负,核缘一生情

——核研院举办2021年研究生毕业典礼

626日下午,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1年研究生毕业典礼在昌平200号校区隆重举行。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核研院院长兼总工程师张作义、院党委书记唐亚平、常务副院长石磊、副院长王建龙、党委副书记吴彬、副院长童节娟、副院长张振中出席本次毕业典礼。核研院2021届毕业研究生、部分2020届毕业生、毕业生导师代表以及研究生办老师们参加了毕业典礼。典礼由吴彬主持。

首先,童节娟介绍核研院20208月至20216月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去年8月至今年6月,我院共有73名研究生完成学业并获得学位,其中: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24人,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11人,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3人,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3人,核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15人,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硕士学位7人,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学位4人,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1人,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1人,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4人。

吴彬通报了核研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2021届毕业生职业选择多元,就业单位覆盖能源、公共管理、教育、信息技术、制造、金融、服务等行业。今年选择出国深造的同学受疫情影响较大,院里制定并落实一人一策工作方案,继续推动设立科研助理动态岗位,帮助学业优良的部分同学平稳过渡。

唐亚平宣读了本学年度毕业生表彰名单,并向大家表示祝贺,勉励毕业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拼搏,努力创造,开启人生新的里程。2020-2021学年度毕业生赵中玮等6人获评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生学位论文;尹石鸣等2人获评清华大学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喻雄等2人获评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陈博贤、等4人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王瑞琦等5人分别获评获评清华大学毕业生启航奖金、银、铜奖。

随后,毕业生代表朱睿和喻雄发言。2018级硕士毕业生代表朱睿回顾了自己和同学们在校园度过的难忘时光。“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朱睿表示,在当今世界大变革时代,面对机遇和挑战,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应当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共奔腾,勇担责任,坚定前行。2016级博士毕业生喻雄在发言中表达了临近毕业的惜别与不舍,分享了自己在清华园求学、在200号科研与实践的感悟,不忘初心,不败芳华,只要坚持初心,潜心攻关,最后终能克服重重困难与挑战,一步步取得成就,最终实现梦想。

导师代表向新程教授在发言中,从师兄的角度,对即将开启人生新旅途的学弟学妹们提出期望,立大志,做好小事,做成大事。他寄语学弟们首先要做一个勇于担当的人,一方面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无愧清华口碑,另一方面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方可堪当大任;第二要做一个好奇心满满的人,希望同学们毕业后能够从“被动受教”方式切换到“价值自我塑造、能力自我提升、知识自我获取”的主动索求方式。第三是要做一个好人,保持初心,入尘千万载,归来依旧少年。

最后院长张作义致辞。张作义首先向各位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提到,每位同学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都是一个精彩的生命,而今天大家毕业并获得学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里程。今年的毕业生们在校期间经历了建国70周年、建党百年、建校110年、建院60年等多个重要时间节点,大家所感悟到的自豪和骄傲,其身临其境感可能是往届学生所不能抵及的。张作义从国家、清华、200号的不同角度,回顾了建党百年以来我国国家实力、国际地位的变化。他指出,同学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华民族将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奋斗,方向一致,目标清晰,为实现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一代代清华师生秉承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在实干中成就事业,展现了清华人的勇毅和担当。张作义还向同学们报告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示范核电站的最新进展。最后,张作义对即将参加工作、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们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希望同学们今后要更加投身世界,以客观理性的态度面对实际的客观存在。张作义指出,同学们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模型往往都是经过抽象后的理想模型,而工作后要面对更加复杂的需求、更加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同学们在核研院参与科研工作的训练,使得大家对这方面已有所接触,但还不够,希望同学们今后要注意避免简单化、理想化,能够灵活运用学到的书本知识,结合工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不要限于所学的专业,要勇于紧跟时代需要,不断学习,常学常新,突破专业限制,注意跨学科的合作与学习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三是勉励同学们要做好准备。步入社会后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无论受到怎样的艰难与挫折,也不要气馁,核研院永远是所有毕业生温暖的家。最后张作义为毕业生们送上衷心的祝福,祝福大家都能够实现梦想,并拥有一个快乐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