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会召开

12月22日,由清华大学核研院主办的“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会”在清华大学昌平校区举行,此次年会的主题是“聚焦产业链,谋划新发展”。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核研院院长张作义,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庄火林,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核电事业部副主任、华能核电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东辉,中广核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肖岷,中心常务理事、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总工程师唐伟宝,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研发总监范霁红,中核集团科技与信息化部副主任孙礼亚,中国工程院王玉明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张志俭,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副处长余玉龙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核研院副院长董玉杰主持。

余玉龙代表教育部致辞,他表示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核能行业产学研结合的一个典型,在过去几年,中心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此次年会的召开,既是对中心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一个重要的交流机会,希望各方结合国家改革发展的需要,深度研讨核电行业产业未来的发展和合作前景。

庄火林代表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发言,对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四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祝贺。庄火林表示,中国核建将继续与清华大学深化合作,在高温气冷堆的推广应用、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工作,在海外市场推广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打造中国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同时树立中国核电的自主品牌。

张东辉代表中国华能集团发言,他说,在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之初,华能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目前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工程已全面进入调试阶段,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张东辉表示,华能集团将不忘初心,不遗余力继续支持中心的发展,与协同单位共同努力,在2019年实现示范工程并网发电。

中心主任张作义做《高温气冷堆的产业推广》主题报告,总结了高温气冷堆技术的产业发展,分析了核能产业结构和影响核能经济性的主要因素。张作义指出,国家正在大力推动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希望各个协同创新伙伴共同努力,在完成示范工程建设运行的同时,做好准备,迎接后续产业化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在更深的层次上协同创新、共同努力、并肩作战,为国家发展提供安全、高效、清洁的能源。

中心理事会秘书长、核研院副院长石磊报告了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的工作进展。报告指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建设顺利。工程设计和土建工程已全部完成,除蒸汽发生器之外的关键设备均完成制造或已到位,首个反应堆模块的安装即将完成;核电厂主控制室、模拟机等设施已投入使用;燃料装卸系统、氦净化系统、控制棒系统等已逐步完成安装向调试移交。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建成了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厂,年产30万个燃料球。截至2017年11月底,生产线已累计生产36万个球形燃料元件,标志着中国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制造实现了从实验室原型生产线到工业规模生产线的直接转化,中国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制造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中心还在先进压水堆的合作研发、核废物处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下午,来自清华大学核研院、清华大学机械学院、上海电气核电集团、钢铁研究总院、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校内外协同单位的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与会人员介绍了国际上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发展动态,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的系统研发、实验验证、工程建设和设备制造经验反馈情况,燃料元件辐照实验和燃料元件生产进展,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研发和产业化进展,以及新型马氏体耐热钢材料、堆内构件视觉检测机器人装置预研等前瞻性课题。

与会人员表示,通过学术交流,大家更加深入和具体地了解了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科研设计、设备制造、现场施工等各方面取得的进展,也看到了高温气冷堆长期发展的可观的前景,希望未来能够更加紧密的开展合作。

开幕式前,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理事会成员讨论了常务理事变更事宜,审议通过了《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工作报告(2017年)》和下一步工作计划。理事会对中心取得的成绩表示认可,并对中心后续的发展提出了有建议性的意见。

清华大学人事处、财务处、工程物理系等相关部门和院系负责人,核研院党委书记唐亚平,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核研院副院长张亚军、王建龙,核研院班子成员王贤刚、向新程、张佑杰出席了会议。来自核研院、校内兄弟院系和校外合作企业的代表近80人参加了会议。